笔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清和 > 分卷阅读492

分卷阅读492

想起杨铎提及西南事将了,再结合沈瑄的只言片语,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

满朝都是朋友,人人都说好话,是想作甚?

京城递送的奏疏中,永乐帝为何偏偏将陈言的奏请单提出来?若说没有其他意图,孟清和敢上去和国公爷比武。

西南,儒学?

想继续立足朝堂,就必须有敌人。没有敌人,也要为自己树立起敌人。

在场之人,明面上都是皇帝的铁杆。永乐帝要向士大夫开刀,基本不会朝他们下手,或许还能借机解决几个对。以这几位平日里的作风,未必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、

瞄一眼永乐帝,难怪国公爷和他说,西南的事不必心了。永乐帝想收拾谁,即使是亲生儿子,也只能乖乖洗净脖子等着挨刀。

如果永乐帝不是刻意提出此事,孟清和还不会想太多。

孟清和顿时一个激灵。

比起明哲保,不如爽快给皇帝递刀。

原本杨荣也该在随驾名单中,可惜运气不好,早前以父病为由从麻烦中脱,开创永乐朝停薪留职的先例,不料想乌鸦嘴成真,小病成了大病,进而一病不起,杨侍读不得不上了丁忧的奏疏,为父结庐守孝。

天子削减平王俸禄,貌似就和他在贵州私设学校有关。

胡广等人各抒己见时,孟清和一直保持沉默。不是他没有想法,恰恰是他想得更多,也更-深-入。

如果没猜错,他该怎么?继续保持沉默,还是适时的递把刀子?

再者言,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已经是水火不容,多增加几条裂痕,更利于抱紧朱棣大

大事,当准。

但事有两面。

陈御史在奏疏中说,自洪武中,西南诸省设学校,教养生徒,令州县诸生习经义识教化。并令当地布政使司一如中原,逢三年开科取士。然西南之地远离京城,多以土人为官,创制学规隘陋,儒师校官学问肤浅,容止鄙,不称其职。能中举之人,凤麟角。

永乐帝对士大夫们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,肯定要爆发出来。陈言的上疏,八成就是个引子。

话到此,孟清和顿了顿,朱棣

想到这里,孟清和上前半步,:“陛下,臣有言。”

错过了随扈北巡的机会,却减弱了永乐帝对他的厌恶。他日起复,七成可能会升上两级。

学习王莽?

在场众人,好像都没意识到天子的本意图。还是说,心中有了猜测却故意装傻?

但似乎,夏元吉和杨士奇等人可以装糊涂,孟清和却不行。

“臣请朝廷别选明礼仪,识经义,明行修之士入学授课,庶几教育有法。盖以宣扬教化,令土人识天子之明德。”

陈御史的上疏有理有据,合乎朝廷教化边民的基本政策,送到京城,未隔夜就发往行在

“讲。”

“臣以为,学校者,人才之所出,必师范得人,而后学有仰赖。今四夷平定,八方来朝,仰慕我朝文明者不知凡几。西南边陲之地,虽士子有向学之心,然学规简陋,师资平庸,不副其所望,纵学有数载,亦难成才。徒耗费时光,辜负朝廷兴学教化之美意。”

【1】【2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墨影(H) 八无子(3P) 兄长的权限(3P) 寝室美狼(NP) Shit!这该死的ai!(NP) 北宋情事